半導體產業(yè)整并風吹向了設備廠商──近日Lam Research(科林研發(fā))宣布以總價約106億美元,收購同業(yè)KLA-Tencor(科天);分析師表示,這樁交易將使未來兩家合并后的公司,超越競爭對手應材(Applied Materials)。
根據(jù)Lam執(zhí)行長Martin Anstice的說法,兩家公司的合并將讓Lam的半導體制程設備結合KLA的制程控制系統(tǒng),為半導體廠商提升良率,并將變異性降低到原子等級;Anstice未來將擔任合并后新公司的執(zhí)行長。
如今半導體產業(yè)越來越少有廠商具備追隨摩爾定律(Moore’s Law)、繼續(xù)投入制程微縮競賽的龐大財力;要生產新一代尺寸更小、性能更高的芯片,半導體廠商必須采用多重圖案、3D制程、系統(tǒng)級封裝以及新一代內存等技術。Anstice指出,芯片廠商創(chuàng)造產品差異化的能力,越來越仰賴制程與制程控制的相互搭配。
Anstice表示,上述趨勢促成了Lam與KLA兩家公司的合并,而且雙方擁有相似的企業(yè)文化,總部也在鄰近區(qū)域。Lam將支付每股67.02美元的價格給KLA股東,以現(xiàn)金結合股票交換的形式;而估計總交易金額為106億美元。Lam將發(fā)行8,000股新股,并以借貸39億美元來籌措收購所需資金。
Lam估計,兩家公司的合并將在24個月之內帶來一年2.5億美元的成本節(jié)省,并為新公司在2020年增加6億美元的營收;合并后的新公司仍將有53億美元現(xiàn)金,并在交易完成(預計為2016年中)后12個月之內就看到營收成長。
估計合并后的新公司2018年營收可達到100億美元、獲利率27%;合并交易已經(jīng)獲得雙方董事會通過,仍有待股東大會與主管機關批準。
而主管機關的批準可能會有些棘手,特別是在中國正積極扶植自家半導體產業(yè)的此時──今年4月份,同是半導體設備供貨商的應材與東京威力科創(chuàng)(Tokyo Electron),原本已談妥的價值290億美元的合并案,就被美國反壟斷機構否決而宣告破局。
對此分析師Robert Maire表示,因為與東京威力科創(chuàng)的合并破局,應材有可能將會因Lam與KLA的合并而被擠下半導體設備龍頭寶座;而若沒有了應材與東京威力科創(chuàng)的合并案威脅,Lam可望因新合并案而取得強勢地位。
Maire指出,制程控制方案與制程設備廠商的合并,有非常明確的策略優(yōu)勢,因為半導體廠商都面臨制程微縮的挑戰(zhàn)。不過他也表示,Lam/KLA的合并案完成后,半導體設備領域會更傾向成為“大者恒大”的壟斷市場;但半導體廠商客戶們對于此案的接受程度,似乎比對于應材/東京威力科創(chuàng)高得多。
然而Maire認為, Lam/KLA合并案恐怕不容易通過主管機關批準的關卡,特別是在中國與美國;他仍相信交易將會完成,但可能得等到2016年底:“Lam與KLA的產品線幾乎零重迭,因此盡管合并之后將取得高市占率,應該還是不會超過反壟斷法規(guī)的底線。”
這場交易發(fā)生的同時,半導體產業(yè)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整并風潮,各家廠商都試圖在緩慢前進的市場中尋找成長力道;今年7月,IBM才完成將芯片制造部門出售給晶圓代工廠商Globalfoundries,而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預期,只會有很少數(shù)的芯片廠商可能會打造下一代的18寸晶圓廠。

有能力興建下一代18寸晶圓廠的半導體廠商會是少數(shù)
本文授權編譯自EE Times,版權所有,謝絕轉載